早在距今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址中,人们就发现了用动物的牙齿和骨骼串成的项链装饰,这恐怕是人类最早期的“宝石制品”。宝石具有美丽、稀少、耐久的特点,自然界中发现的矿物超过3000种,但可以做宝石原料的仅230多种,国际珠宝市场上的中高档宝石不过20多种,可见矿物岩石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宝石,宝石是众多矿物岩石的精华,钻石、蓝宝石、翡翠是宝石界的经典代表。
美丽是宝石具有昂贵价值的首要条件,宝石与光是如何作用,才拥有了璀璨的光芒呢?
火彩,令无色钻石成为宝石之王
钻石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但在阳光照射下会呈现五彩斑斓的色彩效果,这现象被称为火彩。产生火彩的根本原因是钻石的色散效应比较强烈。当白光通过玻璃制成的棱镜时,棱镜会使光产生偏折,棱镜偏折不同颜色光的能力是不同的,导致各色光散开,这就是光的色散效应。
色散值被用于评估材料色散效应的强弱,色散效应弱的材料,光通过后色彩分散不多,色散值低,反之色散值高。玻璃的色散值大概是0.009,而钻石的色散值达到了0.044,相比之下,蓝宝石的色散值仅为0.018。本身不具备颜色的钻石,加上极高的色散值,呈现出的火彩令人惊艳,加上精湛的切割打磨工艺,能使得火彩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拿普通透明玻璃,切割成钻石的形状,也能形成比较好看的火彩。
色散能力强在宝石上是好事,不过在眼镜镜片中或是光学镜头中却是需要被校正的光学缺陷,如果眼镜镜片的色散值过高,物体边缘会有彩色的边,使用具有色散的镜头拍出的照片,物体的边缘会出现紫边。
猫眼与星光效应,光芒灵动
一些宝石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出现一条明亮的光带,光线移动,亮带也会随着移动,这种光泽和猫的眼睛类似,这种光学效应被称为猫眼效应,这类宝石又被称为猫眼石。
天然宝石是在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外来杂质的混入,温度压力的变化都会对宝石的生长产生影响,都会在宝石的内部留下一定的痕迹,这些痕迹被称为包体。猫眼石的内部存在一组密集,且平行定向排列的纤维状包体(好比平行分布的细密条纹,尺寸大约0.01mm至0.1mm),这些包体对光线的折射与反射,产生的明亮光带的效果。譬如猫眼蓝宝石中存在二氧化钛(又称为金红石)杂质,金红石以细小纤维的形式排布在蓝宝石中,光照下便生成条状光斑。
星光效应,就是猫眼效应的升级版,具备星光效应的宝石内部包体是交叉分布的细密纤维,光照下,多条猫眼条纹组成了星光状的条纹。
这类效应在生活中也很常见,雨天,汽车玻璃侧窗经过升降后,表面会形成的细密水纹,这些条纹的作用好比猫眼石中的包体,在夜晚透过车窗观察外边的路灯时,会发现还有一条细长的横向光斑伴随着光源。类似地,当手机镜头不小心抹上油形成方向一致的条纹时,拍摄光源也会产生和条纹方向垂一致直的光斑(也可以是故意抹上油的,可以尝试一下呦),这是光的散射效应,越细微的结构产生越大的散射角度:竖向条纹的横向结构相比竖向结构要精细很多,所以在横向产生大角度散射,形成横向条纹。
变彩效应,宝石中的天然微结构
宝石内部存在纳米(100-300nm)量级的细小结构,光经过这些微结构时会产生干涉,衍射效应。形成彩色的斑点。
变彩效应最明显的宝石当属蛋白石,又称为欧珀。欧珀是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的水合物,下图中为欧珀的分子排布,二氧化硅小球排列规则,小球中间有空隙,这些空隙就好比天然的微结构,能够使得光产生衍射,产生的颜色与排列周期和光的波长有关,宏观看来就是形成彩色的光斑。根据空隙的大小不同,对光的衍射效应也有所不同,最终表现为色彩种类多少不同的欧珀,诸如七彩、五彩、三彩欧珀。
生活中衍射现象也很多,比如DVD光盘,光盘表面有一圈一圈的刻痕,这些刻痕宽约500纳米间距大约是700微米,在阳光照射下,光盘表面会有彩色的光斑,这就是光的衍射效应形成的。蝴蝶的翅膀上也遍布着微结构,闪蝶翅膀具有的靓丽蓝色,同样是光的衍射效应形成的。
人造宝石出场,宝石或许不再稀缺?
美好的东西所有人都会追求,但宝石的稀有属性,又让大家望而却步。现今,技术发展让人类也能够创造出诞生宝石所需的苛刻条件,譬如高温高压法制造的人造钻石,这类方法能够模仿自然钻石的形成过程,通过在极高温度和高压的情况下将石墨转化为钻石。所生产来的钻石除了能应用在工业中(钻石硬度极高,可以制成磨料),还能被加工成宝石。类似的,人造红宝石、蓝宝石等不仅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也让大家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漂亮的装饰品。
参考文献:
[1]张蓓莉.系统宝石学[M].地质出版社,2006.
[2]曾广策,朱云海,叶德隆.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3]羊国光,宋菲君.高等物理光学[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