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跨年夜,一段氢气球突然燃爆的视频流传开来,令人揪心。官方通报显示,河南省信阳市羊山新区万达广场有群众自带氢气球发生爆燃,现场有人轻微灼伤。官方通报中同时指出:“氢气属于易燃易爆气体,氢气球遇到明火、静电等容易发生爆燃,在人员密集场所使用、售卖氢气球有较大风险。”事实上,常有禁止升放氢气球的提示,现场发生的现象,真的是“氢气球”导致吗,为什么会发生燃爆?
2024年的跨年夜,许多人朋友圈、微信群中流传着一条群众拥挤争抢“氢气球”,气球突然发生燃爆的视频。这段总时长仅10s的视频画面中,数名身着厚款冬装的群众,围在两簇五颜六色充满节日气氛的气球周围,相互拥挤。在视频第9s,一道黄色火焰喷涌而出,在不到1s的时间内,引燃了两簇气球,画面随之戛然而止。
在这安静祥和的跨年夜晚,人群之中发生燃爆事故,让看到视频的网友们为现场群众的安全捏了一把汗。
图1 视频截图第1s,群众在争抢气球;视频截图第9s,有黄色火焰产生,并在1s之内迅速引燃两簇气球,现场发生燃爆事故。
直到第二天的元旦,新闻媒体报道称“12月31日,信阳市羊山新区万达广场有群众自带氢气球发生爆燃,现场有人轻微灼伤”。
在热闹祥和的跨年之夜里发生了燃爆,短短1秒内黄色的烈焰吞噬人群,仍然让人后怕。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上面事故因何发生,如何预防这看似防不胜防的“氢气球”事故呢?
1 “氢气球”并非填充真“氢气”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在市面上买到的“氢气球”,内部填充的往往并非氢气。事实上,当我们想让气球飘浮起来,仅仅需要在气球中充入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气体即可。
由于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相同[比如中学就学过在标准状况下(0℃,101.325kPa),1摩尔任何理想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升],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以轻易地得出pM=ρRT,即理想状态下气体密度ρ正比于气体的摩尔质量M。空气的分子量M≈29,因此在气球中填分子量小于29的气体理论上均可以让气球自发飘浮在空中。当然,考虑到气球外皮材料也有重量且密度远大于气体,所以填充气体的分子量最好比29 g/mol小得多一些。
作为最轻的气体,从向上飘的角度来说,分子量为2的氢气显然是个理想的填充物质。除此之外,也有商家在气球中填充惰性气体氦气(分子量为4)。实际上,氢气和氦气都曾被用于飞艇等大型飞行设备当中,但氢气易燃易爆,1937年的兴登堡号飞艇空难就是由于飞艇填充的氢气燃爆所引起(图2a),事故造成了36人死亡,并使飞艇在与飞机的竞争中彻底落败[1]。当然,由于飞艇可以低成本、大载荷的实现人员/装备空中运输,现在仍有飞艇在发展与应用,其所填充的气体多为氦气。经典RTS游戏《红色警戒2》中的基洛夫飞艇,根据游戏语音可以明确其内部填充的气体为氦气,也因此被击落时只会产生撞击伤害而非爆炸伤害。
图2 (a) 兴登堡号飞艇空难,事故导致36人死亡;(b) 游戏《红色警戒2》中的基洛夫飞艇,当被选中时会播报“Helium mix optimal”(氦气混合就位!),说明其所填充的气体为氦气。
由于用氢气填充气球的思想深入人心,在中文语境下人们把能飘着的气球多称为“氢气球”;在英文语境下,helium balloon(氦气球)则用得更加广泛。
但事实上,我们平时从商贩手中所买到的氢气球,内部填充的既不是氢气也不是氦气。原因也很简单,氦气固然安全,但生产成本较高(这是另一个复杂的物理故事),真正的氦气球相对较贵;而氢气虽然制备相对容易,但储存、运输需要特殊装置和执照,显然也不是流动商贩所能够方便获取的气体。容易获取、成本低廉、分子量尽可能多地小于29的天然气就成了“氢气球”的填充气的主流选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CH4),分子量只有16,且方便易得,甚至可以直接从家中天然气管道接出来(但私自接天然气是违法行为!)因此,我们买到的所谓“氢气球”,其实称为“天然气—球”更加恰当。
天然气容易燃烧,燃烧的火焰会呈现黄色,而氢气燃烧则往往是蓝色火焰,从图1的气球爆燃事故呈现出的黄色火焰来看,燃烧气体应是天然气——或者说是甲烷气为主。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瞬间就引燃了两簇气球,气球的外皮也遇火就着吗?
2 “氢气球”的外皮
气球的外皮的确易燃易爆。我们常见的气球的外皮材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图3a所示的乳胶材质,也就是没充气的时候小小的,充气过程中会逐渐膨大;另一种则是图3b所示的铝膜气球,这种材质本身不会随着气压的改变而变形,气体填充的是内部预留好的空间。
图3 (a) 乳胶材质气球;(b) 铝膜材质气球
生活中常见的天然乳胶产品很多,比如手套、枕头等等,这种材料有着非常好的弹性和拉伸性能,作为一类高分子材料,其本身很容易燃烧。天然乳胶的气球气体密封性不够好,所以后来人们发展了铝膜气球,其拥有更好的气密性,可以让气球更持久地飘浮在空中。
铝膜气球的名字则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其是由铝箔所构成,那么就应该不易燃烧。其实不然,铝膜材质是一种复合材料,其内层是双轴拉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BoPET),外层则是沉积的薄薄一层金属铝。由于其外层呈现亮闪闪的金属光泽,它才被认为是主要由铝构成。BoPET也常作为书本、照片的外层覆膜;BoPET还有更著名的亲戚,即PET(对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矿泉水瓶、速干衣物中都有这种材料的身影。因此,同样作为高分子材料,铝膜气球的外皮也很容易燃烧。
所以——为什么会发生燃爆?
3 燃爆的背后——无处不在的电与火
尽管目前事故原因尚未调查清楚,但我们不妨推测下一个可能的原因。如果你将页面拉回到图1,仔细观察现场围观群众的衣服,就会注意到笔者前面专门描写了“数名身着厚款冬装的群众”。为了起到更好的防风效果,冬天的衣物外层面料多为化学纤维,化学纤维相比天然材料,更容易通过摩擦产生静电。在图1的场景中,衣物与衣物、衣物与气球之间的摩擦极可能产生静电,而静电遇到泄露的气体(图1所用的气球为乳胶气球,更容易漏气),会瞬间点燃;火苗遇到其他气球的乳胶外皮使之燃烧,导致内部的可燃的天然气泄漏,最终产生燃爆,一切都在1s之内完成。
因此,在人员聚集场所和密封空间,“氢气球”——无论填充的是不是氢气,往往都不被允许带入。笔者不止一次乘坐地铁遇到过其他乘客携带气球想要进站被拦截——原因很简单,一旦气球不慎飘入地铁隧道中,即使气球可能破掉,但易燃的气体会困在隧道当中,而地铁通过接触电网取电,电遇到易燃气体,极易导致灾难性事故发生。
撰文 | 李存璞(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