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重要文件

重要文件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黄石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黄石市推进国...

发布时间:2023-07-04  来源:黄石科协  返回上页


 

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黄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黄石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黄石市推进国家全域科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3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526


黄石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

(2021—2025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鄂政办发〔2021〕64号)要求,为全面部署“十四五”时期全市科普和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结合黄石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牢牢把握全域科普、协同集成、科普融合、改革创新四大发展原则,力争到2025年,黄石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6%,全市科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层科普能力显著提升,科普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科普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全域科普常态长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为助力“一个中心、五个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赋能助力。

  二、聚焦五类人群,纵深推进科普与全民科学素质内涵建设

  (一)以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培育为重点,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推进科学精神贯穿育人全链条。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从幼儿抓起,联合社区、家庭、幼儿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实践活动,鼓励相关科普组织或企业开发符合幼儿个性特点的优秀科普作品,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探索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大力扶持学校实验室、科普教室、科普网等校园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科普讲座、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青少年科技活动。深化高中阶段科普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提升学生科学意识和综合素养,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竞赛活动。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构建校内外科普资源协同育人机制。整合校内外科普资源,引导中小学校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鼓励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创新实验室、矿业文化研究中心等优质科普基地以及有影响力的科普课程有序地向青少年开放;支持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和生理卫生、自我保护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动;拓展课外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活动,鼓励中小学组织形式多样的研学实践活动,推行“科普+研学”新型教育模式;广泛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

建立健全科学教师能力提升长效机制。重视科普师资队伍建设,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科学课程师资进行前沿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精心挑选一批素质过硬、有影响力的科普教师,组建科普师资库,探索科普师资共享模式;鼓励科学教师开发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科普课程以及科普教材,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线上科普课堂”;深入开展“送培训到基层”活动,加大对乡村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科协;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妇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气象局、市人防办(市地震局)]

  (二)以科技文化引导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围绕乡村产业体系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加强对农技人员、农村劳动力、农业人才、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等人员的知识培训,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组织农村妇女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帮助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健全覆盖全市涉农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体系,普及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开展农业科技服务;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

  推进农村科普基础资源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源优势以及辐射作用,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科普基地,探索“产业+旅游+研学”的科普融合模式,推进农业产业与科普教育双发展。依托乡镇(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设立科普阅览室、科普报告厅、科普宣传栏;在有条件的村组建设科普广场,设置科普大屏,充分利用村级文化礼堂设立科普活动室,拓展科普宣传阵地。

开展农村科普主题活动。统筹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动员本区域内的教师、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农技人员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民宗委、市妇联、市科协、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

  (三)以技能培优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鼓励企业积极培养使用创新型技能人才,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及安全生产宣教活动,推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继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完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平台,推行“技能+学历”在岗人员学习新模式。

  强化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扎实推进城镇劳动者科学教育,实现到2025年全市城镇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全国相应群体总体水平。引导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最美职工、巾帼建功等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牵头单位:市总工会、市人社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市科协、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广播电视台]

  (四)以健康素养和信息素养促进为重点,全面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

  实施智慧助老行动。重点围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困难,依托社区科普惠民服务平台、科普志愿服务组织、老年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帮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共享社会便利,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

  开展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依托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下基层活动,广泛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融媒体,普及卫生健康、安全生活和科技常识等知识,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科普园地、党建园地等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

实施银龄科普行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老年协会、老科协等组织,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鼓励老年人参加科普志愿服务队,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中发挥积极作用;积极探索开展社区科普书院建设,开展读书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开展“小手拉大手”家庭科普教育,动员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把科学知识带回家庭,对老年人进行科普宣传,促进平安家庭、和谐家庭建设。

[牵头单位:市科协、市卫健委;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五)以增强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将学习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技知识纳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年度教育培训计划,提升机关干部科学执政、科学决策、科学治理的能力;推动科学素质教育进机关、进党校,将科普教育纳入各级党校教学课程;充分运用湖北省党员干部在线学习中心、学习强国等网络教育平台,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培训;探索“党建+科普”模式,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学习科技知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在科普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党政机关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促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任务的落实。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各成员单位]

  三、坚持创新引领,聚链构建黄石市全域科普生态圈

  (一)打造全域科普阵地要素链

持续推进科普设施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围绕“科普黄石”品牌,加强科技馆、科普社区、科普学校、科普教育基地、特色产业科普基地建设。发挥市科技馆在科普中的“窗口作用”,基本实现县(市)至少有1家科技馆,继续落实好科技馆免费开放补贴政策。开展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向基层偏远地区巡展活动,实现县(市)科普巡展全覆盖;积极发挥科普阵地对本地区科普品牌的育化功能,提高科普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将科普设施和科普内容纳入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开放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设施,加快公共气象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市、县两级科普基地建设。

  探索建设黄石市科普资源集散中心。推动科普教育与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融合共享,开展科普展教品创新研发,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科普资源运行机制和模式,逐步形成具有鄂东南特色、符合黄石市情的市、县、区一体化科普资源集散中心。

构建协同科普联盟。坚持大联合大协作,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媒体等资源,探索建立产学研媒密切协同的社会化科普工作平台;组建高校科普教育联盟,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联合组织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推动科技设施向公众开放,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车间)、环保设施或展示馆等;持续开展围绕重大前沿和关系百姓民生的“科技成果科普展示”活动,提升科技成果公众知晓度。

提升科普创作能力。充分发动科技工作者、媒体从业者、行业创作者等社会主体力量,面向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加大对科普创作的政策引导,建立科普创作激励机制,培养科普创作领军人才;探索科普创作多元化投资和市场化运作方式,向社会、第三方征集一批优秀科普短视频、微电影、动漫等新媒体科普作品;推动优秀科普作品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院线、科普场馆、门户网站等进行传播。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气象局、市人防办(市地震局)、黄石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

  (二)激活全域科普赋能驱动链

推动科普赋能产业创新。聚焦实体经济,紧紧围绕黄石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工业物联网等重点产业,引导相关企业建立科协组织,多方引入科技和人才资源,推动产学研融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助力区域创新驱动向纵深发展。

  推动科普赋能乡村振兴。深入实施“黄石市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项目,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等活动,坚持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同步推进;实施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高校专家团队、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部门的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基层农业生产、农村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围绕“虾稻共作”、油茶、柑橘、蔬菜、畜禽、农旅融合、涉农电商等产业,引导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助力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科普赋能创新创业。促进科普与创新创业结合,鼓励和引导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面向创业者和公众开展科普活动,吸引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支持企业通过产教融合、文旅结合等手段提升科技产品知名度,助推创新产业发展,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科协、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

  (三)创新全域科普产业融合链

  打造科普产业孵化基地。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国家和省市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采用基地+孵化模式,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方式,培育孵化一批研发、生产科普动漫、游戏、音视频、展教具、益智玩具等产品的科技、文创企业,打造一批科普产业服务中介机构,努力促进科普产业集群形成。

  推进科普产业跨界融合。大力发展“科普+会展”、“科普+旅游+研学”、“科普+数字经济”、“科普+教育”、“科普+休闲”等产业,打造新经济引擎,形成科普与产业跨界融合;鼓励发展具有行业特色、地方特色的科普教育体验产业,打造集科学教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科普特色空间;大力发展科普研学产业,开发新型科普旅游服务,研发具有黄石标签的精品科普研学线路。

实施科普产业扶持计划。加强社会引导,完善服务保障,大力支持各类科普企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各县(市、区)结合现有条件打造科普产业园,支持科普休闲产业的发展,激发市场主体创办科学商店、科学咖啡馆、科学酒店、科学工作坊,推动科普事业市场化发展。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文旅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科协、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

  (四)延展全域科普智慧传播链

  加强立体化科普融媒体建设。整合优质媒体和科普资源,建立互动、多元、立体的科普融媒体联盟,引导主流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增加科普内容、增设科普专栏,搭建多层次、广覆盖、全媒体的科学文化传播平台;引导和利用市场力量参与科普数字化建设,推动实现优质科普资源的跨平台、多渠道良性互动与循环流动;大力开展直播科普、远程科普、云端科普等活动,增强科普宣教性和覆盖面。

  建设科普信息化服务平台。以政府信息平台为主导,推行市、县(区)两级贯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形成科普学习、宣传、监测、指导、应急等模块为一体的智慧化科普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各行业、学会、协会的公众科普优质资源;围绕“晶彩黄石”,打造以地矿、工业遗产等为主要内容的黄石特色科普栏目;强化科普中国e站、“智豆”手机客户端、“科普黄石”等科普专业应用端的宣传、推广和使用。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协、黄石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各成员单位]

  (五)完善全域科普社会服务链

深入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抓好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围绕群众关心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绿色低碳等领域,以“科普日”、“科技周”、“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双创周”等时间节点为契机,有组织地开展科普工作;支持和鼓励高校师生、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传媒从业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志愿服务。

实施应急科普服务。建设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围绕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建设线上或线下应急科普知识馆,整合资源建立常态化应急科普专家库和科普资源信息库,为公众解读相关领域科学知识及最新进展,释疑解惑、及时辟谣,引导公众正确理解、积极防范和科学认识应急事件,提高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完善科普人才队伍培育机制。完善和优化科普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培养一批基层科普员,建立健全科普工作网络;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培训、交流,提升兼职专职科普工作者业务水平;强化高校科协、企业科协、学会联合体和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的联合,建立科普专家库,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工作者业余时间承担科普教育的兼职工作,发展壮大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支持和鼓励高校、企业建立科普工作室;建立科普辅导员制度,利用科普专项经费向社会力量购买科普辅导服务。

[牵头单位:市科协、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应急管理局;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气象局、黄石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

  四、保障措施

  (一)坚持目标导向,统筹一体推进。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牵头实施,各成员单位要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分管领导,明确专班负责、制订实施计划、落实必要的经费保障。各县(市、区)要把科学素质建设作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本地区科技创新相关规划和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市科协履行全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牵头部门的职责,加强组织、协调、服务,会同成员单位和各地共同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二)坚持政策导向,整合社会资源。积极落实国家、省有关政策法规,完善我市科普工作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各级政府按规定安排经费支持科普事业发展,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完善科普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强化项目科学管理。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参与兴办科普事业,形成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落实表彰奖励机制,定期对黄石市科普工作中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对于贡献特别突出的科普工作集体和个人,推荐参加国家、省组织的科普工作专项评比表彰,以及市级两个表彰项目评比表彰。

(三)坚持责任导向,构建长效机制。加强党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领导,落实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广泛凝聚社会科普力量,调动全社会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求;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科普统计和评估制度,开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

黄石市推进国家全域科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2021-2023年)

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同意黄石市作为全域科普试点单位的复函》(科协办函普字〔2021〕100号)精神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开展全国全域科普试点工作”要求,切实推进全域科普试点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精神,认真落实《黄石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按照“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建设要求,建立完善全域科普阵地链、全域科普赋能驱动链、全域科普产业融合链、全域科普智慧传播链、全域科普社会服务链,打造全域科普生态圈,有效构建和不断完善以市域为科普资源集散中心、以县域为组织落实重点、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等为阵地、以科技志愿服务为手段的全域科普服务体系,从机制、组织、阵地、经费等方面加强全域科普实施保障,通过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不断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努力争创全国全域科普示范市。

二、重点工作

(一)开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瞄准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分类指导、精准服务。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以群带面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提升。

(二)开展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加快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动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在旅游景区、公交、车站、文体场馆、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场所融入科普内容,发挥各类社会设施资源的科普功能,全面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三)开展基层科普阵地建设行动。将科普工作融入党建带群建、群建助党建制度体系,结合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在各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园区持续建设科普阵地,实现科普服务全覆盖。

(四)开展科普全媒体传播行动。整合优质媒体和社会科普资源,引导主流媒体和市场力量参与全域科普数字化建设,利用直播科普、远程科普、云端科普等新型传播模式,推动实现优质科普资源的跨平台、多渠道良性互动与循环流动,增进科普机构、科普媒体和受众的联系,搭建多层次、广覆盖、全媒体的科普融媒体平台。

(五)开展科普产业跨界融合行动。利用“双创”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创客培训等活动,大力发展“科普+会展”、“科普+旅游+研学”、“科普+数字经济”、“科普+教育”、“科普+休闲”等产业,打造新经济引擎,形成科普与产业跨界融合。

(六)开展科普专家库建设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科技志愿者、科普工作者的科普主力军作用,建立科普工作专家库;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工作者业余时间承担科普教育的兼职工作,发展壮大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

(七)开展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建设行动。广泛吸纳各领域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人员参与科普工作,为全域科普提供人才支撑。开展黄石市科技志愿“智惠行动”等专项活动,围绕“两个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打造“志愿者之城”,助力黄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八)开展科普资源集散中心建设行动。打造科普联盟,有效整合科普资源,实现资源配置使用的效益最大化;打造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积极争取、承接国家、省各类科普项目实施,继续深入推进“社区科普馆流动运营试点项目”、科普大篷车巡展等活动。

(九)开展各领域科普品牌建设行动。各县(市、区)、各相关单位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普工作,围绕群众关心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绿色低碳等领域,创建并实施各自的科普品牌活动。

三、实施步骤

1.筹备起步阶段(2021年6月—2021年12月)

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全域科普工作经验,结合黄石地域特色,制订推进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工作推进机制。

2.部署实施阶段(2022年1月—2023年6月)

全面动员部署全域科普试点工作。各县(市、区)、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职能,按照工作部署细化具体执行方案,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任务落实。同时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开展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

3.总结完善阶段(2023年6月—2023年12月)

各县(市、区)、各成员单位认真总结梳理全域科普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总结典型案例,交流试点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黄石地域特色的全域科普模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黄石市推进全域科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全域科普试点工作,积极争取省科协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各县(市、区)、各成员单位充分履行工作职责,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任务制定本级本单位全域科普试点工作方案,切实抓好落实。市科协发挥试点工作牵头负责和综合协调作用,做好日常沟通联络工作,会同有关方面共同推进全域科普试点工作实施,并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全域科普试点工作有部署、有行动、有成效。

(二)强化政策导向

积极落实国家、省促进科普工作发展、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关政策法规,完善黄石市科普工作的相关政策与措施,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推进政策执行的实效。积极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提高人均科普经费水平。各县(市、区)、各成员单位要把科普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果。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形成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

(三)强化绩效评价

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各县(市、区)、各成员单位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全域科普试点工作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各县(市、区)、成员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