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些图片展示的都是磷酸铁锂,虽然是同一种材料,但因为在纳米尺度上的结构和成分存在细微差别,性能也就有了很大区别。”16日,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何健豪指着一组放大了数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扫描图片说,“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在纳米级甚至更小的尺度上,塑造出性能最完美、最符合我们要求的材料。”
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各大车企争相布局。而不为人知的是,对于一辆新能源汽车,大部分生产成本来自于新能源电池,而在新能源电池中,成本最高、最具科技含量的部分便是融通高科的主营产品——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凭借在行业内性能指标遥遥领先的产品,融通高科在短短几年间,销售额呈几何式增长态势:2020年突破亿元,2021年突破10亿元,2022年突破100亿元,成为湖北地区响当当的独角兽企业。
然而,研发并生产出性能优异的磷酸铁锂实非易事。“古文《核舟记》讲了明代一位雕刻师在不足一寸的桃核上雕刻出五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个和我们的工作有些相似。”何健豪说,在新材料的研发过程中,通过千百次的实验,不断观察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微观结构的变化,总结规律,不断优化设计工艺路线,最后在纳米尺度的“桃核”上,雕刻出具有理想微观结构的细节,制出符合要求的材料。而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反应条件出现了极其细微的变化,最后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在不久前,经过何健豪团队长时间的实验和设计,一种性能优良的新产品研发成功,但在扩大生产时,他们发现生产线生产出的产品性能存在问题。整个团队经过长时间反复排查验证,最后发现原因仅仅是实验和生产使用的双氧水批次不同。
“在融通高科既‘高’又‘新’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是材料研发工作者的惟‘艰’惟‘苦’。”在融通高科的实验室,称量、实验、测试、记录、研究、设计、讨论……研发者们全神贯注做好每一个细节。“除了平时需要反复进行枯燥的实验外,当新型实验产品即将投入生产的阶段,我们研发团队要守在生产线旁边,整宿加班,解决分析一系列新出现的问题。而导致产品性能不符合要求的问题,经常需要大家协同作战,开展头脑风暴,互相启发共同解决。”何健豪说。
在何健豪和团队的配合协作中,磷酸铁锂的前驱体磷酸铁的多种工艺路径、低成本磷酸铁锂G系列和用于高性能电池的高极片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E系列相关工艺设计、符合G系列产品和使用需求特殊前驱体等一项项技术难关被攻克,一系列符合不同产品要求的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倍率、低成本正极材料新产品被研发设计出来。
“现在,在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这个领域,我们公司处于世界最顶尖水平,韩国、美国等国家都希望与我们合作。”何健豪说,“但在材料这个领域,是丝毫不允许懈怠的,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投入研发和创新,才能始终保持领先。”